
昨日,在遼陽燈塔佟二堡里仁村,小維仁剛剛做完透析躺在炕上,父母盤算著為兒子配型的事情。記者 姜旭 攝
新聞到底:《13歲兒腎衰竭40歲母欲割腎救子》
新聞閃回:2014年4月,13歲的遼陽燈塔男孩小維仁確診為慢性腎功能衰竭。他常常出現呼吸困難,睡覺無法平躺,只能坐著。父母每周三次4時起來送他去做透析,治病的過程讓家里負債累累。
深夜,13歲的小維仁坐在水泥炕上,頭枕著胳膊,胳膊下墊了4個厚厚的枕頭。為了防止呼吸困難,從患病起,他每個夜晚都是坐著度過,屁股下磨出了厚繭。
炕的另一頭,父母守在一旁。因為擔心他抽搐,二人交替換班,整夜不敢眨眼。
炕對過的老式電視機整晚開著,卻是靜音,夫妻倆誰也無心看電視,只想讓這長夜更容易熬過罷了。
“看孩子這樣遭罪,我心疼??!”40歲的妻子想割腎救子,45歲的丈夫想替妻捐腎。面對患兒,夫妻二人從未抱怨。正如妻子微信中轉發的那句“愛,就是傻傻地一路相伴。”
夜里房間只有12℃
小維仁的家住在遼陽燈塔佟二堡的里仁村,“孩子鬧毛病那家啊,我知道!”村民說。
一家三口住在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平房,院子里堆著秸稈,停著一輛舊三輪車。屋里的室溫顯示為15℃,雖然生了爐子,但水泥炕上沒什么熱乎氣兒。小維仁的父親侯玉秋說:“家里挺涼,晚上才12℃,我們都習慣了。”
小維仁剛從醫院透析回家,蓋著棉被躺在炕上。他緊閉雙眼,但并沒有睡著。母親姜桂珍說,小維仁渾身無力,惡心迷糊,不愛理人。
侯玉秋拿出了兒子生病前的照片,照片上,小維仁長了一雙機靈的大眼睛??缮『?,因為病痛折磨他整天耷拉著眼皮,沒有精神。在2014年8月的一天,小維仁還突然失明了。
病重的那一天,侯玉秋看見小維仁拼命地眨著雙眼,可他卻說:“眼前一片模糊,啥也看不清了。”于是,夫妻倆帶著孩子到沈陽的醫院搶救了8天,花去了所有積蓄。
為了省錢,夫妻二人在醫院打起了地鋪,連一日三餐都是從農村家里帶的。夫妻倆的堅持,終于讓小維仁醒了過來,孩子的眼睛又能看見了??墒?,他的生命仍要依靠透析維持。
夫妻早飯是清水燉土豆
目前,小維仁每周要到醫院透析三次,每次要在早上7時30分之前趕到醫院。燈塔的這家醫院距離他家約40公里,父親侯玉秋用三輪車載著娘倆到醫院要花1個多小時。
凌晨1時,侯玉秋接了妻子的班,從炕上坐起來守著小維仁,妻子則躺下暫時休息一會兒。老式電視機靜音開著,侯玉秋無心觀看上面的節目,目光都投在兒子身上。
患病以來,小維仁時常在夜里抽搐,一旦發現,夫妻倆趕緊為他揉揉身子,這才能緩解一些孩子的痛苦。有時,小維仁還會血壓升到200多,呼吸困難,他們必須立即給孩子服藥。“我們24小時不敢眨眼,就怕孩子有事……”凌晨4時,侯玉秋穿好衣服來到屋外,把三輪車里的爐子生起了火,這樣載著小維仁去醫院,孩子就不會那么冷了。
此時,母子倆也已經起床。透析前,小維仁必須吃飯,但飲食有各種限制,他的早餐只有水蘿卜和苦苣菜。夫妻二人匆匆吃了一口清水燉土豆,連碗筷都顧不得刷,就帶著孩子趕往醫院。
積雪的村路又滑又難走,侯玉秋小心翼翼地開著三輪車,車里的母子倆閉著眼睛打著盹。來到醫院后,小維仁的身上被插上了粗管子,3小時的透析,夫妻倆在一旁默默不語,卻疼在心里。
透析結束,回到家里已經是下午1時。小維仁無力地躺在床上,嘴唇慘白,費力地喘著氣。母親姜桂珍擼起了他的袖子,輕輕地搓了搓他青紫的胳膊,又在他胳膊的針眼上貼了兩塊創可貼。
小維仁的家里沒有水果,也沒有肉。姜桂珍說:“他就愛吃葡萄、橘子,可現在吃那些對他身體不好,我們大人也就不吃了。”
借初中課本在家看
上小學六年級時,小維仁病倒休學了,今年他本應該上初一了。有一次,得知一個剛上初中的同學退學了,小維仁趕忙向這個同學借來了初一的教科書,在家自學。
但由于病情越來越重,小維仁看書有些費力了。而他曾就讀的小學得知這一病情后,全校的師生為他募集捐款。最少的2元錢,最多的100元錢,全校師生一共湊了8000多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