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東北一所普通本科院校,正處于科研上升期的青年教授張華(化名),最近正苦惱著要不要吃“回頭草”。
三年前,張華被該校以90萬元年薪、280平方米住房及數千萬元科研經費的誘人條件,從同在東北的一所985名?!巴趤怼?。到了新單位才發現,科研團隊、資源平臺都難以支撐自己的研究,干不出什么成果,他又萌生了返回原校的念頭。
另一邊,“痛失”張華的那所985高校,也有了“反挖”的打算。該校一位管理人員向記者坦言,雖然學校愿意再把張華“挖”回來,“可是,折騰了兩三年,科研時間耽誤了,大量資源搭進去了。這不就是浪費國家錢嗎?”
張華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。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訪東、中、西部多地發現,無論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,重點名校還是普通院校,幾乎都被卷入高校間激烈的“挖人大戰”。
負和博弈:沒產生任何增量
“他挖我一個長江學者,我肯定不甘心,也去挖他一個杰青,最后兩家誰也沒得沒失,但都扔進了不菲的年薪、安家費、科研經費?!睎|北某985高校的人事工作者向記者坦言,這樣的“挖人大戰”,最后結果是“從左兜裝進右兜,對國家的人才總量沒產生任何增量?!?/p>
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梅兵告訴記者,每次學校推薦教師參評長江學者、國家杰青等,總是“有喜有憂”。喜的是學校的人才計劃見到了成效,憂的是閃亮的頭銜無異于釋放“信號”:“評出了長江學者,就等于給人插了一個小旗子——這是最優秀的人。我們有個拔尖人才,參加一個獎項答辯,回來不到一年就被挖走了?!?/p>
“每個高校都是受害者,哪有贏家呢?”一位受訪的高校領導感嘆,“5年前,漲工資是為了挖人,現在漲工資,是因為不漲人就被挖跑了?!?/p>
削峰填谷:誰來建設“雙一流”
上海一所名牌高校,曾有一位30歲出頭的青年教授,已被納入學校的重點人才培養計劃。不久前,沿海省份一所普通院校開出數百萬元住房補貼的“天價”,成功將其引進?!拔覀冞@么用心選苗,集合優勢資源育苗,結果在我們這兒開了花就被移栽,去了另一方土壤,還不知能不能結果?!痹撔8毙iL感嘆。
一些受訪高校校長和人事部門負責人坦言,不少普通高校在“挖人大戰”中采取“土豪”策略,將拔尖人才以高薪厚祿吸引過去,卻無法提供與其科研能力相匹配的科研支撐團隊、軟硬件條件,導致拔尖人才“水土不服”。
“建設‘雙一流’,就是要讓優質的人才在優質的學科匯集,集中力量攻堅高精尖領域。這需要整體環境支撐,需要有好的研究團隊、學科基礎等,不是砸錢就可以的。學術尖子都被‘土豪’砸暈了,誰來建設‘雙一流’?”東北某綜合性大學人才辦主任坦言,“挖人大戰”最大的危害是在學術科研領域造成削峰填谷效應,“高峰沒有了,低谷也難填平?!?/p>
告別無序:避免“慷國家之慨”
不少高校管理者、人才工作者呼吁破除“你挖我、我挖你”的惡性循環。
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認為,“高校人才的流動很重要,但流動應該是有序的、科學的,要從完成國家重大目標、服務國家戰略的角度來考慮?!?/p>
梅兵等人建議,可以在人才競爭中引入“轉會制”,引才單位需要向原單位支付資金,并向國家交納稅款。這樣一方面可以讓“被挖”單位有充分的資源繼續培養人才或者引進人才,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引才淪為“慷國家之慨”的數字游戲。
董奇等人建議,國家、地方層面都應“視野向外”,“引才計劃主戰場應該在海外,是齊心協力聚天下英才,而不是自己人搶來搶去?!?/p>
另有人才工作者建議,對高校調整考評指揮棒,指標設置方面可以適量減小某一類人才數量這樣的硬性指標。
緩解“挖人大戰”,教育部已經采取措施,一些地區高校間也開始形成默契。梅兵告訴記者,在院校云集的上海,各大高校間已經達成了“同城不挖”的協議?!拔覀儾恢鲃右?但人才流動的大門敞開,如果有高層次人才基于自身發展、學科建設的需要,希望換一個平臺,我們也會和對方單位協商?!保ㄓ浾咴赕?、閆睿)
+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