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遼陽消息(特派遼陽記者蘭德志)從今日起,10名“風采遼陽”首屆道德獎章公益人物將由讀者評出。
由本報和遼陽市精神文明辦、遼陽市廣播電視局、遼陽日報聯合舉辦的“風采遼陽”首屆道德獎章公益人物評選活動是一次公益性評選活動,不收取任何費用。采用兩種推薦方式:一是媒體推薦,二是相關部門及縣(市)區推薦。公益人物的事跡將在本報、遼陽電

視臺、遼陽日報等媒體上以固定時間段或版面進行宣傳。由專家組成評審組評選和報紙投票相結合的方式,確定10名“風采遼陽”首屆道德獎章公益人物,并將其中最具典型性、代表性的人物資料報送中央電視臺“2006感動中國”欄目參選。
此次活動,本報與遼陽市精神文明辦、市總工會、團市委、電臺、電視臺等相關部門聯合組織評選工作。評選組將由15名專家、學者、記者組成。
您可以將您心目中的公益人物選出,然后填好選票,并于本月26日之前,將您的選票郵送到遼陽市青年大街59號遼陽電視臺“公益人物推選活動接待處”,評選結果將于30日揭曉。
12月30日,遼陽市將舉行頒獎晚會,揭曉10名“風采遼陽”首屆道德獎章公益人物,為獲獎者頒發獎杯、證書。最具典型性、代表性的人物事跡資料將報送中央電視臺“2006感動中國”欄目參選。
1號、方淑榮
方淑榮,今年61歲,家住遼陽市文圣區襄平街道襄平社區。她和老伴一起幫助貧困鄰里和弱者。方淑榮還縫小抹布賣錢助人,多年堅持走街串巷撿破爛換錢。
2號、程鳳山
程鳳山,今年72歲,是一名有46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。他退休后,在其組織下,2005年1月28日,全樓道16戶人家51位居民,歡聚一堂,自我介紹傾吐心聲。鄰里結成一家親后,樓道變美了,鄰里變親了。
3號、馬清涵
馬清涵,今年57歲,是遼陽縣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師。馬清涵愛好文學,他寫了大量的環保詩,宣傳環保,鞭撻了破壞環境的行為。
4號、趙洪滿
趙洪滿,今年39歲,從小因病高位截癱。 從1989年開始,他為軍人免費修鞋,為老師、學生、殘疾人、老人半價修鞋。他連續多年利用星期日主動去部隊上門服務。他說: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得到多少,而在于付出了多少。
5號、劉金艷
劉金艷,57歲,是燈塔市鏵子鎮黃堡村的一位普通婦女。并不富裕的家境讓她和患小腦萎縮的丈夫靠著小賣部維持生計。二十余年中,她不僅養大了自己的一雙兒女,并先后撫養了四名孤兒。雖然生活依舊艱難,但劉金艷沒有絲毫的抱怨。
6號、王海英
王海英,今年53歲,是白塔區星火街道石牌樓社區居民委員會黨支部書記、主任。社區居民房寶俊,下崗后身患重病,喪失勞動能力,愛人無工作,孩子上學無錢,王海英了解情況后主動為他家申報低保,安排其愛人在社區做清掃員。
7號、馬虎臣
馬虎臣,今年69歲 ,文圣區東興街道一名普通居民。2005年春節前夕,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流浪到遼陽的四川老人敬勇。善良的馬虎臣大爺把敬勇帶回了家,給他飯吃,幫他養病。今年2月2號,敬勇踏上了返鄉的列車。
8號、王紹勇
王紹勇,今年52歲,作為農民企業家的他,從1998年開始,為村里70多名7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發放60元的生活補助,并形成制度延續至今。近9年中王紹勇至少拿出900多萬元做公益事業。
9號、于德路
于德路,77歲,中共黨員,離休前任遼化公司治安辦主任。17年來他帶領組員20多次深入監獄、教養院、少管所,同時走訪失足青年家庭50余次,并以播放走訪錄像帶的方式感化失足青年,幫助400多名失足青年重新開創事業。
10號、張德柱
張德柱,28歲,燈塔市廣電中心辦公室副主任。2003年2月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者。張德柱捐贈的100毫升造血干細胞在第一時間被送到北京解放軍307醫院與重慶的白血病患者39歲的鄒某進行移植。這次手術非常成功并創造了我國骨髓移植最快速度的記錄。
11號、吳素賢
吳素賢,56歲,遼陽紅十字會副會長,上任以來,積極開展救災募捐活動,“非典”時期籌資100多萬元,印度洋海嘯籌資30多萬元救災款。
12號、愛心聯盟